close

專家傳真-人行正回購政策的弦外之意

 

本文於2014年10月29日刊登於工商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9000068-260202)

 

作者:賽明成 英國 University of Warwick博士

 

人民銀行調降正回購利率,意味向寬鬆貨幣政策的道路上邁進嗎?

 

人行於10月14日,將200億人民幣的14天期正回購利率調降至3.4%,這是在人行於7月所實施正回購政策,並將中標利率由3.8%調降至3.7%以來,第三次降低正回購利率。人行此舉旨在引導市場利率下調,以避免在調結構時,傷害已過度擴張的信貸系統,進而引發國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事實上,人行刻意持續維持金融體系中的市場流動性,已使影子銀行體系中爆發信貸違約的可能性暫緩出現。此刻,「上海隔夜拆款利率」(Shibor)已由7月31日的3.20%,下降至10月20日的2.43%,此項衡量大陸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指標大幅降低,也顯示其資金緊峭的緊張狀況已逐步趨緩。

 

然而,一般評論普遍將大陸貨幣當局調降正回購利率,視為人行在引導融資成本的下降,並向市場釋出寬鬆貨幣政策的信息,但我們應以更宏觀的面向來理解人行動作背後的深刻意義。

 

第一、從改革的面向觀察: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其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6%,但卻是創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漲幅;同時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亦年減1.8%,上述指標隱含著大陸可能面臨通貨緊縮的態勢,這或許是當前北京必須實施「定向寬鬆」等微刺激貨幣政策的原因之一。不過,微刺激等貨幣政策的意涵,也透露中南海似乎仍堅持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希望藉由管理短期利率,以推動利率市場化之改革。思考人行調降正回購利率,即可窺見其戒慎恐懼的政策意圖:在調整結構與經濟改革的大方向下,透過此舉以舒緩經濟下行的壓力。

 

第二、從國際政治經濟的向度審視:人行實施正回購卻調降中標利率的作法,類似聯準會(Fed)日前執行「隔夜附賣回交易」,卻同時對此交易設定3,000億美元的上限。然而,人行除了需面對國內經濟增長下滑的結構性問題外,還需對抗因Fed結束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國際資金回流至美國所產生的流動性壓力。因此,在政治經濟的場域中,人行調降正回購利率採取的更是一種防禦性的貨幣政策。以此觀之,這一舉措將成為此時期大陸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力量。

 

第三、由貨幣自主性的角度探究:北京於今年5月與俄羅斯簽署高達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並決定雙方將透過本幣結算的方式進行,可見北京積極布局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在9月初,中、俄雙方同意將建構國際銀行間支付系統,以便取代由美國主導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系統」(SWIFT)。此政策傳遞出,北京試圖透過減緩對西方支付系統的依賴,並嘗試建構一個自主、獨立的跨境支付與清算系統,以達到邊緣化美元的最終目標。因此,當英國在8月建議歐盟禁止俄國使用SWIFT系統時,人行即刻於日前宣布將在上海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很大程度上,這顯示北京警覺到,西方世界隨時可藉金融機制作為恫嚇新興國家的手段;也顯示人行意圖藉微刺激的政策措施,來穩定內部增長,以便能對外隱晦執行人民幣國際化的緩進之策。

 

值得一提的是,占全球外匯儲備之比重高達61%的美元,無疑是處在貨幣金字塔的頂端。相較於此,儘管國際清算銀行在2013年的報告中指出,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九大交易貨幣,但在國際大宗原物料等商品的定價機制上,人民幣仍欠缺話語權。更重要的是,Fed交互使用非常規貨幣手段(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干預市場訂價機制,很大程度上反諷了強調以市場為導向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論述。

 

這對大陸貨幣當局肯定有另一層體悟:當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表面上強調市場機制,卻逕自執行干預市場的貨幣政策時,大陸內部倘若仍習慣遵循、引介西方學術主流之見解,並以新自由主義之旨趣作為理解國際政治經濟的始點,那麼在尚未能獲得「金融結構性權力」之前,恐怕已經在無意中失去了爭奪「知識結構性權力」的主導地位。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賽明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