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論-人民幣國際化 走自己的路

本文於2014年11月13日 刊登於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3000875-260109)

 

作者:賽明成

中國大陸積極推動貨幣自主,自2009年以來,完成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工作,並陸續與24個境外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多位大陸學者指出,中國若能取消政府管制,未來5至10年人民幣就會與美元、歐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成鼎足之勢。

中、西方學界在人民幣如何國際化的觀點上頗為一致,普遍認為貨幣國際化成功與否,取決於大陸資本帳與金融帳的開放程度;簡言之,人民幣能否由貿易與金融交易的結算貨幣,進而成為國際間主要商品的計價貨幣,是其能否成為儲備貨幣的關鍵因素。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的布局方略不該拘於以政治經濟學理論衍生的策略。2014年「環球銀行金融電信系統」的報告指出,人民幣目前是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相較在支付貨幣中,占比高達41.63%的美元而言,占比僅1.47%的人民幣在貨幣金字塔中的地位仍相當弱勢。

跳 出西方金融政治論述,或許可以用更深遠的觀點,來解讀大陸貨幣當局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2009年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呼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加速改革,建議以特別提款權(SDR)作為超主權貨幣。北京的倡議並非企圖藉SDR(而非人民幣)來取代美元成為世界的儲備貨幣,畢竟中國當局清楚,美國 藉故延宕處理2010年提出的IMF份額改革計畫,明白欲改變美國掌控的國際組織極其困難。因此,不難發現人行對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有意傳遞干擾性 的外交信息:中國想結合新興國家來牽制美國在IMF的勢力。此一思維進能使人民幣在「部分可兌換」的情況下列為SDR的成分貨幣,退也可凸顯IMF不願改 革的危機。

其次、大陸理解國際金融的組織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因此不遺餘力推動建構金融防護網。無論是今年7月金磚五國成立新開發銀行(NDB),建立規模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基金(CRA),或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都說明北京對人民幣國際化審慎的圖謀。

其 三、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中國惟有在穩固其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下,適度開放資本管制,並配合宏觀調控政策後,人民幣才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國 際化絕非只在雙率上反映市場供需或降低大陸內部金融管制之後,就能取得重大突破。因為市場均衡不會由受人為(外生)操縱的供需而決定。

北京 正透過國際金融體系出現的權力縫隙,用不同方式謹慎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面對的是一場以全球化為名,實則為貨幣爭鬥的場域,本身既要深化金融改革,又 必須堅持宏觀調控的辯證手段。只有在建構有別於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後,人民幣才可能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捷徑。

(作者為英國華 克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賽明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