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國黃背心抗議浪潮下的金融政治意義 (2018/12/09) ~~ 關於同學的提問

11月17日法國巴黎出現黃背心運動以抗議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增加燃油稅政策。儘管法國當局因此而宣布取消上述相關政策,但12月8日第四波黃背心示威活動卻越演越烈。程度上,這個抗議浪潮與1968年5月法國當時所爆發的五月風暴有異曲同工之妙。爆發原因眾說紛紜,但1968年的五月風暴所以一發不可收拾,應是涉及1967年法國執意退出由美國所建構的黃金大池(The Gold Pool)。當時巴黎此舉意在於打破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價格的美金地位。儘管黃金大池於1968年初瓦解,但隨後爆發的五月風暴也迫使戴高樂(de Gaulle) 最終下台。

如今巴黎黃背心抗議浪潮,或可由以下幾個面向觀察。首先,2017年5月上任的馬克宏提出關於歐元區財政一體化的藍圖,呼應當時德總理梅克爾 (Merkel) 主張考慮設立歐元區財政部長、與制定歐元區統一預算等事宜。第二、包括法、德兩國正就建構特殊目的機制(SPV)歐元交易體系與歐盟達成協議,以便繞過美國主導的國際結算系統SWIFT。一旦此新支付系統運作,歐盟官員認為有可能使歐洲規避美國對伊朗的制裁。

無論德國先前對美態度如何,但至少梅克爾才在10月決定提供5億歐元預算來建構可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港口相關項目。這意味德國將可能開放進口較俄國更昂貴的美國天然氣。以此觀之,德國在能源外交的重大讓步或許說明馬克宏面對美國時形單影隻的局勢。

回看法國當時5月風暴與當前黃背心抗議運動的共同處,大抵與其企圖對抗債務美元帝國有相當程度之關係。只是當時法國戴高樂的下台促使歐洲邁向整合的軌道,如今馬克宏面臨的政治危機卻點出歐盟正遭遇民粹主義的襲擊。

以金融政治向度而言,整合抑或民粹並不該涉及太多的道德判斷。因為更要緊的是,比較1968與2018風浪狂潮,英美權勢菁英的戰略深度就絕非一般泛論而已。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賽明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