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臘屈服 德國慘敗

本文於2015年07月19日刊登在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9000341-260109)

作者/賽明成

當希臘以投降之姿接受屈辱式的債務協商後,終於達成近860億歐元的紓困。此消息使得在高檔徘徊並伺機向下大幅修正的美國股市S&P500,13日早盤勁揚1.11%。希臘國會能否在短時間通過此項債務協議尚不可知,但此談判的後續效應正發酵與擴散中。

 

將歐元推到了懸崖邊

 

此次希臘的紓困方案協議過程,一波三折。最後被迫接受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所提出的嚴苛協議方案。妥協方案之一是將希臘價值500億歐元的國有資產,以信託基金的方式將資產私有化。此外,希臘銀行必須進行資本重整,並對銀行帳戶作出存款減計。

 

有評論認為希臘考量「脫歐」後,將導致重大的國內經濟衰敗,因此願意以理性方式面對,並作出全面退讓。西方評論則一致針對協議結果抨擊德國,認為這是較《凡爾賽條約》更為恥辱的方式來毀滅希臘的國家主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也「適時地」指出德國的做法已到心存報復的階段。克魯曼對德國的批判或許並不為過,因為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此次對希臘的談判,的確過於苛刻。

 

只是這樣的做法凸顯的並不是希臘信用徹底破產,而是德國親手將歐元的未來推到了懸崖邊。

 

1950年法國外交部長舒曼主張歐洲必須建構一個超主權的經濟體制,這論述成就之後的煤鋼聯盟。然而,這一機構自始即是東西方國家在二戰後,急於爭奪戰敗德國原有的經濟力量與豐沛資源,亦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圍堵共產蘇聯的產物。然而,德國的經濟能量與貨幣實力竟使其在今日的ECB與歐元集團中,扮演領導地位。易言之,這些原先企圖實踐歐洲一體化的超國家機制,卻轉身成為現今德國隱匿地建構的歐洲共和國,甚至重現日耳曼帝國光輝的重要踏板。

 

因此,當希臘債務違約風暴再起時,其實正好給予德國一個建立統一的歐洲財政部之正當性藉口。然而,德國此次對希臘紓困協商中的嚴厲基調,卻將原先的遠大宏圖逐一埋葬,為什麼呢?

 

回顧在1973年爆發的贖罪日戰爭中,美國即藉隔岸觀火戰略鞏固其債務美元體系。這場美國因支持以色列,「無意中」挑動埃及與敘利亞對以色列攻擊從而引發的戰爭,不僅建構起石油美元機制,也「意外地」造成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導致作為石油結算的美元價格走升,從而確立美元霸權地位。

 

喚起德國掠奪者形象

 

如今,在此次金融場域的爭鬥中,三駕馬車(Troika)中以美國主導的IMF,稱職扮演起弱化歐元與歐盟的角色。IMF在希臘債務確定違約與公投前的這段時間,與美國共同主張歐元集團必須延長其貸款年限,並將希臘債務減計,以因應其未來3年將出現的500億歐元缺口。未料,IMF隨後卻要求希臘應以技術官僚來取代齊普拉斯以便繼續債務協議。這一貶抑希臘領導人的發展,使齊普拉斯強調IMF必須退出債務協議,才願意繼續談判。儘管在德國的堅持下,IMF並未退出協商會議,但這卻坐實了德國才是此次債務協商的要角。

 

此次德國在協商過程的強硬態度,表面上看似成功迫使希臘屈服,但希臘國會仍須通過是否接受860億歐元的資助。這不但是對齊普拉斯的信任投票,同時也點燃未來希臘內部衝突甚至內戰的引線。更重要的是,觀察國際輿論施加德國的鋒利言辭,已成功地重新喚起歐洲對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掠奪者形象。因此,當國際社會一面倒地批判德國納粹復辟的同時,美國與IMF卻能置身事外作壁上觀。德國終於走入被貼上納粹標籤的時刻了。

 

事實上,歐元的成立無可避免呈現著以德國為主的歐洲一體化,甚至歐洲德國化的趨勢。這對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來說,是很難容忍的發展。而對美元地位而言,無疑更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與挑戰。然而,此次輿論批判德國從一戰始至今,即以子彈、坦克、及銀行征服世界時,對其而言已非雙輸或雙贏的問題,而是德國在邁向最終歐元帝國道路上的慘敗。(作者為英國華威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賽明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